首页 栏目首页 > 职场 > 正文

【播资讯】东西问|张勃:端午节,如何冀望清平安康?

中新社北京6月22日电 题:端午节,如何冀望清平安康?


(资料图片)

——专访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勃

中新社记者 徐文欣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首个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节日。

流传2000余年至今,端午节不断被赋予新的文化价值和生活意义。在当代文化中,端午节有何独特作用?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勃近日在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时表示,端午节以其丰富的习俗活动,在一年中生存条件最恶劣的月份,给人希望、生机和活力,它是日常生活之树上的绚烂花朵,是日常生活之流中的美丽浪花。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端午节是变化的,从起源至当下,端午的节日名称与内涵发生了哪些变化?

张勃:端午节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汉代时初步发展,此时节日流行的名称是五月五日。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纪念屈原是端午起源最为流行的民间解释。此外,“勾践操演水师说”“纪念伍子胥说”等也流传至今。

2022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暨屈原故里端午祭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举行。图为开幕式上无人机组成屈原的形象。(无人机照片)周星亮 摄

学者多认为,这些说法是人们为解释端午节俗活动的牵强附会,端午节真正起源还是与五月“恶月”观念有关。

五月天气炎热,暑毒盛行,蛇虫出没,瘟疫多发,是人们在一年中生活极为不适的月份。中国阴阳学说认为,五月是阳气最盛、阴气最弱、阴阳最为失调的月份,即“恶月”,五月初五则为“恶月恶日”。

在这样的日子里,以顺天应时为生活原则的中国人,采取种种措施解决大自然强加给自己的难题。人们保持身心安定,禁绝各种情欲,行政事务亦采取“无为”的治理方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月五日已发展成一个重要节日。唐代,端午节取代五月五日成为更为流行的名称。伴随着人们生存技术的提高和娱乐风气的盛行,端午节由原来的“恶月恶日”转变成为佳节良辰,并成为法定节假日。

一位游客在上海豫园穿汉服“射五毒”迎端午。民间传说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蜘蛛、蟾蜍)出没之时,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汤彦俊 摄

中新社记者:为何称端午节为古代的“卫生防疫节”?

张勃:端午节的核心主题之一是祛除凶邪,强健身体。五月是采药、合药的季节,中国许多地方习惯采百草,并用百草煎汤沐浴。如在福建建阳,采百草于野,曰“午时草”,可煎汤沐浴,以避疮疡之疾。过去在上海,人们采益母草、夏枯草、木香根,阴干待用,叫做“行方便”。采百草的过程也可以和走百病结合起来,比如在云南镇雄,这天男女老幼游山玩水,叫做游百病,边游边采百草,归来煎水沐浴。

四川彭州市举行游百病等民俗活动祈福端午。罗国杨 摄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捉蟾蜍是端午节的一项采药习俗,其目的在于取蟾酥,蟾酥即蟾蜍耳后腺及表皮腺体的分泌物,处理后可以入药,有解毒、消肿、强心、止痛之功效。

端午节的水据说也有特殊功效,所以也是许多民众的采集之物。豫南一带,传说月宫嫦娥会在夜间将杵的药物洒入井里和河中,用此水洗脸煮饭可治百病,于是人们就在太阳未出之前到井里、河中打水,洗脸煮饭。胶东一带,这天早晨,家家要起大早,到春草茂盛的地方,用毛巾蘸草上的露水,给孩子洗脸,据说洗了不害眼病。此外,端午节还有拜天、铸镜、焚烧苍术等习俗。

这些医药卫生和养生防疫智慧与当下清热解毒、祛邪和中的理念一脉相承,体现着古今人们对清平安康的共同向往。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与疾病不断抗争的历史,尽管当代科技昌明,但是人类仍无法摆脱疾病。传统社会的中国人基于端午时节的恶劣生存条件,创造性发明了挂菖蒲、洗菖蒲浴、戴长命锁、做艾虎、龙舟竞渡等诸多习俗,积累了丰富的卫生保健知识,具有鲜明的卫生保健意识,这不仅对于中国,对于全人类都是宝贵财富。

广西融安县,村民将艾草、菖蒲等中草药拿到“端午药市”售卖。当地有端午节在家门口插艾草、挂菖蒲辟邪祛秽的传统习俗。谭凯兴 摄

中新社记者:采药之外,端午节还有哪些独特习俗,这些习俗蕴含着何种期许?

张勃: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共同创造了端午习俗,绘制出一幅既有差别化又有同一性的文化图景。

在节令饮食方面,粽子是南北方共有的食品。北方多甜粽,以小枣、豆沙为馅;南方则有甜有咸,以鲜肉、火腿、蛋黄等为馅。人们重视端午吃粽子,故有“端阳弗吃粽,棉衣不可松”“端阳弗吃粽,死后没人送”的俗谚。

南京一群汉服爱好者齐聚莫愁湖公园,行古礼、祭祀、吃粽子,一起过端午。泱波 摄

雄黄酒、朱砂酒、菖蒲酒、艾叶酒是备受欢迎的端午饮品。人们不仅饮用这些酒,还将其涂于耳、口、鼻、手足心等处,以期避疫驱虫。

重庆千年古镇磁器口举办迎端午祭屈原活动。图为工作人员用雄黄酒涂抹小儿额头,以驱毒镇邪,即画额。周毅 摄

在服饰习俗方面,人们有特定的节日着装,亦会对房屋进行装饰。仲夏时节,菖蒲和艾叶生长茂盛,自然充当起端午佩饰,或插于门旁,或编织成虎形、人形佩带,以禳不祥。

在娱乐习俗方面,端午竞渡是户外水边举行的具有争斗性的大型活动。人们赋予其不同的信仰内容,有地方认为竞渡可以令庄稼丰收,所谓“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有地方认为“竞渡有救灾之义”,是消除灾祸和瘟疫的仪式活动。此外,射柳、击球、斗草等端午习俗也深受不同地区人们的喜爱。

端午节来临之际,河南省洛阳市传统文化研究会会员身着汉服,与市民游客互动“投壶”等端午习俗活动。黄政伟 摄

中新社记者:除中国外,世界上还有哪些国家过端午,他们的节日习俗与中国有何异同?华侨华人在端午文化传播中如何发挥作用?

张勃:端午节是中国的原创文化,早在1000多年前,端午节就走出国门,成为多国共享的区域性国际节日。

日本江户时期的思想家熊泽蕃山曾说:“中华乃四海之师,功德无量。日本的礼乐、书数、宫室、衣服、舟车、农具、武具医药、针灸、官职、位阶、军法、弓马之道等无不传自中华,成自中华。”端午节也很早就传入日本。

华侨华人的迁徙也是端午节走向海外的重要路径。人是文化的载体,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在努力融入住在国主流文化的同时,顽强恪守本土文化传统。

可以说,华侨华人共同参与了端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共同促进了端午节文化的丰富与多样,并实现了端午节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共生、共享、共荣。

今天,日本、韩国、朝鲜、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都过端午节。这些国家的端午文化深受中国影响,又吸收本土文化,深深融入本国民众的日常生活。

马来西亚马六甲举行端午龙舟系列活动,包括游龙舟、裹粽比赛等,吸引当地各族裔民众参与。图为当地民众身着娘惹服等特色服饰参加比赛。陈悦 摄

中新社记者: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有怎样的文化内涵,其传承与发展对彰显文化自信有何独特意义?

张勃:端午节期间,人们一方面遵循自然规律,在阴阳转换、气候物候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止声色,薄滋味,节嗜欲,定心气”,与天时相适应;另一方面,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影响自然,应对自然,或者利用自然以实现人事之圆满。

端午的粽子,用叶子包裹黍米,模拟了五月份阳气至极、阴气始生、阴阳相包裹的特定关系,端午节的诸多竞斗之戏,如竞渡、斗草、射柳、击球等则是对“阴阳争,死生分”的模拟,都具有辅赞时节的作用。而像聚蓄百药、饮雄黄酒、插菖蒲、挂艾叶、焚苍术、取午时水等习俗活动,则是利用自然之物帮助自己渡过难关的典型表现。

2023年6月17日晚,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江田镇三溪村夜竞龙舟现场人潮如涌,热闹非凡。张斌 摄

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体现着人们对天人和谐的追求。人们重视端午节期间的社会交往,是对自身的期许与努力。人们习惯将端午和屈原联系起来,这是人们对爱国主义的推崇与弘扬。

端午节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经过不同地方、不同族群人们的共同创造和反复实践,形成丰富多彩、内涵丰富的习俗活动,它的文化精神和理想诉求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价值。端午节不仅被中华儿女所享用,也嘉惠其他国家,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社会的贡献,我们理应为拥有这样的传统节日而自豪,也应有进一步传承好发展好它的自信与自觉。(完)

受访者简介:

张勃,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北京学研究基地副主任,兼任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京方志学会副会长、北京古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独著、合著、主编《唐代节日研究》《中国人的时间智慧》《中国人的风俗观与移风易俗实践》等,发表学术文章200余篇,撰写研究报告10余部。

关键词:

最近更新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创投网 - www.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