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栏目首页 > 职场 > 正文

“改种+改地+改机” “白花花”盐碱地变身稳产增产“大粮仓”

央视网消息:山东省东营市位于黄河三角洲,这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利用难度最大的三角洲型盐碱地之一。从农业部门到科研中心,从普通农民到专家学者,山东东营聚集各方力量和智慧,不断推进改种适地、改地适种、改机适地,走出了一条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改种适地 盐碱地变身“大粮仓”

据统计,山东现有盐碱地890余万亩,其中,黄河三角洲地区近700万亩。


【资料图】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副院长 王璐:我们盐碱地育种面临的困难比较大,首先土壤的盐分非常高,所以出苗率受影响。还有土壤板结,就是在地表容易形成厚厚的硬土层,造成种子顶不出来,地下水位高并且盐度大。

为此,在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科研团队研制了耐盐碱植物数字化育种加速器,以人工模拟环境加速育种。这样,育种工作既不用完全“看天吃饭”,育种时间比以前大幅缩短。

在育种试验平台的加速之下,部分耐盐碱作物的种子已经从实验室走到了田地,进入到推广应用阶段。科研人员告诉记者,在耐盐碱大豆刚刚“出走”和“扎根”的初期,这条路走得其实并不容易。

一些人的顾虑消减了,培育好的种子也开始慢慢走向田野。

改地适耕 多种方式降盐提高土地利用率

育种已经初见成效,但是好种也需配好地。如果能将盐碱地的土壤加以改善、降低盐分,逐步变成更适合耐盐碱种子生长的环境,更多的育种成果就可以在这里生根发芽。近年来,东营的耐盐碱大豆亩产已经达500斤以上。盐碱地是怎么变成“大粮仓”“聚宝盆”的?

盐碱地之所以被称为“不毛地”,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土壤中高浓度的盐分会影响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同时,板结不渗水的土壤,也使作物难以向下扎根,即使种下去也很可能难以存活。

在改良之前,利津县有的盐碱地含盐量甚至达到了36.5‰。在埋上暗管后,当地将其与淡水冲洗的办法相结合,根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水盐运动规律,土壤盐分被洗脱,再通过地埋管道排走。根据各地盐碱地土地情况不同,当地采取埋管、深挖沟渠、深耕深松等不同方式,多措并举、综合治理。如今,在利津的盐碱地上,耐盐碱大豆亩产能达到380斤—500斤。

近年来,除传统方法之外,还有一种“绿肥还田”的治地模式也在逐步兴起。田菁、二月兰等作物在田间不仅是一道风景,更是改善盐碱地生态环境的绿色肥料。

改良盐碱地的方法越来越多,土壤里的盐分也越来越少。“不毛地”正逐渐被改造成“聚宝盆”,聚的是多管齐下的方法,是从“活不了”到“赚不少”的信心,也是更多努力探索盐碱地综合治理的希望。

改机适地 提高耕作效率

耐盐碱的玉米、大豆的亩产在持续增加,有了种子、有了地,接下来就要考虑如何耕作。在盐碱地上耕作,难度远比想象中要大。为了提高耕作效率,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里的智能农机团队不断改良实验,设计出更适合在盐碱地上作业的农机农具。

在东营市河口区,大片的盐碱地大豆已趋于成熟。与普通土地相比,盐碱地土壤板结严重、土质较硬,普通动力设备马力不足、效率不够。针对这一问题,东营市农高区引入智能农机团队,“量身打造”符合盐碱地耕作特性的智能农机。

坚硬的地块和过多的盐分带来的问题不仅仅是动力设备的马力不足,同样还使普通农机更易被腐蚀、受损耗,导致寿命减短、效率变低。同时,部分农机在耕作时容易破坏盐碱地的板结层,导致盐分析出,不利于作物生长,从而影响产量及土地利用情况。

东营有盐碱地341万亩,其中,盐碱耕地196万亩。盐碱地的综合治理,从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多个团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这片“白花花”的盐碱地,正逐步变成稳产增产的“大粮仓”,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绿油油”“红艳艳”“金灿灿”。(央视网)

关键词:

最近更新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创投网 - www.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