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栏目首页 > 职场 > 正文

40年前我与《中国教育报》的那次密接


(资料图)

当今网络时代,每个人都成了信息传播者,今天的大学生早已成为信息生产和消费的主力军团。但在40年前,全国性报纸只有寥寥数家,国内的互联网新闻媒体尚未出生,《中国教育报》的横空出世,可谓举国关注。当时我在华东师大读大四,第一次在学校文史楼的阅报栏看到这张报纸,对报纸上各个版面的文章,常常会转着圈地读一遍。报纸创刊不久,对“为什么会出现师范院校毕业生改行现象”组织了讨论。当时,我即将走出校门成为一名教师,据说不少人直接走上了大学讲台。兴奋期待之余,我也关心和思考着这个问题。刚好结束了毕业任教实习,看了这个问题讨论的一些文章,于是提笔写了一篇稿子投给了《中国教育报》。

一天,同学小徐兴高采烈地来到我的宿舍,说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我的文章,现在正在学校文史楼一层大厅的阅报栏陈列观览着呢。闻讯的其他几个同学簇拥着我来到文史楼,小徐指着报上的那篇文章,“看,上面写着你的名字,还落了华东师范大学8003呢。”那个时候,大家比较热衷给各种文学期刊投稿,有同学作品发表了,大家都会跟着兴奋一阵,这些刊物也会传阅。但文学期刊还没在报栏看到,只有学校订阅的几份全国性报纸,包括《中国教育报》,才有这样公开展示的机会。

那一年正好有毕业实习,实习过程中耳闻目睹的一些事,让我不由得对师范毕业生是否都适合当老师陷入了沉思。的确,多数同学在实习过程中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得到了实习学校师生和学生家长的认可。我和另一位年长的余同学一起在华东师大二附中实习语文教学,采用了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多数同学和家长都算认可,也有一些家长敏锐感受到了孩子学习和作业情况的变化找到学校了解情况。但我也听到不少在其他学校实习发生的事情,诸如学校管理混乱、学生厌学、家长对学生情况不闻不问、学校管理层和个别教师敷衍塞责等,一些在这类学校实习的同学难以正常开展教学。我们在一些学校发现,个别学校一到下午整个教学活动都会停摆,学生没人管,实习老师没事干;还了解到个别实习老师不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有的严重口吃,有的写不好一个教案,一堂课上20分钟就卡壳了,师生都很尴尬。还有一些实习的学生课上敷衍了事,课下到处活动,为毕业分配找关系,在实习学校和同学中间影响很不好。针对这些现象,我有感而发,连夜写了一稿,反映了这些实际问题,并提出一些人虽然学的是师范,但难以在未来胜任教师职责,并不适合当老师。《中国教育报》很快以《不合格的教师应该改行》为题,发表了我的这篇来稿。

有意思的是,一周之后,《中国教育报》紧跟着又发了一篇与我商榷的文章。大意是说师范生是国家计划招生,理应按照国家需要,由国家分配去从事教师职业。看到后,我再次投书教育报,力陈要成为一名合格教师,除了有师范专业的教育背景,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更加重要,还需要有基于社会生活的较高修养。当时社会已经开始重视教育,有一个日常的细节,就是我们能明显感觉到,在上海市民眼里,我们这些佩戴师范大学校徽的师生是受尊重的。既然尊师重教已蔚然成风,为什么不能从复旦、同济以至北大、清华的学子中,选拔更多的优秀人才从教,而让一些并不适应教师岗位的人忝为人师呢?于是我写了再商榷一文投到了中国教育报。今天看来,我当时没细想的是,那时大学生人数比较少,而社会各方面都急需人才,师范毕业生需要优先服务教育事业。再有,社会事物往往复杂,涉及到导向性问题,一些出于善良愿望的政策设计,但有可能因执行环节难于控制,被一些人利用,借机脱离教育行业。

今天的《中国教育报》已经走过40个年头,届于不惑。这40年,一代代中国教育报人为我这样的普通大学生开辟园地发声,为千万教育工作者执言,为教育事业发展殚精竭虑营造健康舆论环境,用媒体的力量推动着教育发展进步。《中国教育报》不仅教育新闻具有权威性,其贴近师生、深入教育一线的特点也很突出,和一些报刊走入同质化的误区形成鲜明对比,《中国教育报》在教育战线的专业性突出了其权威性,对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广大师生的贴近性加强了其指导性,像《读书周刊》《校长周刊》等一些与师生关系密切的专周刊不仅代表着报纸的品味,更体现出报纸的温度,自然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赢得了亿万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师生的认可。从以上亲历的这件小事,在此我真诚地希望,《中国教育报》能开设一个专门发表各级各类学生作品的版面,以更贴近教育战线最广大的人群。当然,在今天网络媒体时代,《中国教育报》也完全可以通过打造贴近师生的网站和新媒体平台等形式,彰显其在教育战线的影响力。

从1983年我与《中国教育报》结缘,到后来我工作的《神州学人》与《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中国高等教育》合组中国教育报刊社,使我有机会与中国教育报的各位同仁共同耕耘中国教育新闻事业,共同亲历和见证了《中国教育报》作为中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记录者、传播者的坚实脚步和长足进步。我期望并相信,只要《中国教育报》一直坚持心系师生,坚守初心,守正创新,就一定能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作者王焕现,1987年神州学人杂志创刊编辑,现为神州学人编委、网站总监。曾任中国驻英使馆一等秘书,云南怒江州政府副秘书长等职)

关键词:

最近更新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创投网 - www.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3